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課後總結 0514
親愛的同學們:
浴佛法會中多少的加持多少的感動,
透由浴佛滌除內心多少的雜染污垢,
不管您是正行,引導義工,演戲,讚頌,
經由您的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
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多殊勝啊!
12秋081 課後總結 0514
【科判】習近後世安樂方便—-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分四:
(第一)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第二)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第三) 由何道理而皈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
(1). 知功德 (2). 知差別 (3). 自誓受 (4). 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本週進度),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
一、課文大意
【① 佛功德分四】
◎ 身功德
比對我們身形的一無可觀,是由於過去不斷種下煩惱因的結果。
現在開始學習去憶念佛的身相圓滿、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隨著煩惱轉,跟著淨善之業轉,就能一心皈投,並如法去行持,最後達到跟佛一樣果位的相。
要從這裡好好去憶念佛的功德。
◎ 語功德
比對我們平常開口的時候,仔細衡量自心,都是跟煩惱相應的。
佛陀一開口就跟悲心、智慧相應,能在同一剎那解答一切有情心中疑惑;要從這裡好好思惟,這是多麼稀有難得啊!
佛陀音調柔美,能吸引衆生注意,並善巧地轉正法輪,來靜息我們的三毒,從苦惱當中救出來,能令貪心難捨的人,能夠產生厭離心;並令智者歡喜,中者增長智慧,愚癡能夠去除掉。要從這裡好好憶念佛的功德,就不會被外境所轉了。
◎ 意功德分二
(1)智功德。
我們凡夫智慧不夠,事情的本質看不徹底,因果的本源看不清楚。
佛陀對於緣起性空,因果緣起的法則,如同仔細觀察一種透明的果子,裡裡外外看得清清楚楚,徧知一切。
(2)悲功德。
眾生為煩惱所綁住,不得自在。佛自己雖然解決了一切問題,但是他受大悲所繫縛,從不間斷尋覓眾生的苦,然後救渡他們。想到我們還沒有斷除煩惱,不是佛不救,是我們自己內支不具足,還沒有真正生起想要皈依的心,所以要好好一步步認真學佛。
◎ 業功德者
佛的身語意三業的功德是任運而轉,能無間斷都在利益一切有情。佛會依照我們眾生的根性,化成相應的身來救度我們。
我們要好好感激佛陀這樣的功德,無比景仰去皈依,另一方面要反省自己還在生死苦海中,想著如何淨化自己,跟三寶相應。
總攝由各方面去思惟觀察憶念佛功德並不斷數數思惟,至產生猛利又恆常的淨信心。
二、聽帶與討論
大家是否記得前面廣論[10A]中,一個不信佛的人問印光大師說,佛相是「泥塑、木雕呀,你拜他幹什麼啊?」大師說「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我們這邊要去學習佛的種種功德,是否是對一個"偶像"在憑空膜拜呢?
先想一個問題,如果今天在這裡同時舉辦兩場「如何當好一個大公司的老闆」的會議,一個由某師兄主講,經歷是某公司經理人、碩士學位;另一場請到台積電董事長來主講,請問我們會希望聽誰的講說,然後照著去做?理由是甚麼?
這由於兩的人的"功德"不同。稍微解釋"功德"。
功德,代表我們內心對於善法有所操持,所得到的善,除了種在我們的識種子中,也外顯在我們的外在的德行。
問題:我們平常講話,會覺得自己說話很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但我們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說的話,是否跟智慧(瞭知一切因果)或是大悲(我真心想要幫助他離苦得樂)相應?
我們聽 師父音檔:【有的時候有的人敲得慢一點,有的人敲得快一點,有的人各人 不同的習性,就嫌他,嫌他快了,嫌他慢了,嫌他什麼了,跑得去告訴他:錯了!】
這個時候,為什麼我們是錯的?
【那個時候你說他對不對?你不能說他錯,】
他可能真的有問題,但問題出在哪?
【但是這個時候真正修學佛法的,你衡量、衡量自己,假定你的心裡面是心平氣和,他不管他快、他慢,你一點都不動;】
自己內心不是跟煩惱相應的
【然後呢,你曉得他這樣快慢,】
這是跟智慧相應的
【如果不適中的話,對大眾有影響,那個時候你進一步去幫忙他,】
這是跟大悲相應的
【那個時候,對!你這句話,說對了。】
這個時候才對
【要不然的話,配你的胃口,覺得他今天慢了,你叫他敲快一點;或者他快了,你想辦法叫他慢一點。那個時候你自己的煩惱在那兒動,儘管你嘴巴裡說:「欸,這 個是為你好啊!」對不起,這句話不相應,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比對我們細微的煩惱,但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
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感得像佛一樣莊嚴功德?
莊嚴是修來的,因為我們還貪著世間的種種,沒有苦逼不知自己會墮惡趣。
故要能夠不斷地去億念佛功德,內心跟著轉,承許自己有問題,接受佛的教誨,至有產生影響把自己的問題改善了,馬上得到這個好處才叫功德。所以師父說修行這麼個容易。
11秋076 課後總結 0514
一、廣論進度:
(一) 課文大意:
【科判】:於共中士道次修心:己四、決擇能趣脫道性分二,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本週進度)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四):
1、上一堂課了解了五個根本煩惱,接著介紹九個常見的隨煩惱就是小煩惱,我們心裡常有的狀態,如:
(1)睡眠:過於貪愛睡覺會障礙修道。
(2)昏沈:白天的時候心昏沈。
(3)掉舉:跟貪相應、心裡老想著那些事情。
(4)懈怠:就是懶惰該作的不作。
(5)放逸:心放鬆掉了。
(6)無慚:慚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反省觀照。
(7)無愧:愧是透過外在環境來要求自己。
(8)忘念:不能保持正念、心裡在惦記著一些不善的狀態。
(9)不正知:沒有觀察自己是否在正念中。
中士道的「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講下手處要從持戒開始,而持戒清淨與否的判斷,就是看心對境時是否有煩惱產生。
所以我們要練習維持在正知正念的狀態,將這些隨煩惱去除,進一步大的煩惱貪瞋痴才有機會去除掉。
(二)、聽帶與討論:
(1)你有對境成功調伏煩惱的經驗嗎?
同學分享經驗。
(2)從自身或是外界的事物判斷,有什麼事會讓我們覺得很了不起?
師父說:德國人刮鬍子,刮得滿臉都是血,作為喻我們研討內涵。
我們通常會覺得世間很有成就的人了不起(例如:董事長),可是有些人也許沒有很高的成就,我們反而更會覺得他更了不起(例如:白手起家的人)。
(3) 我們為什麼會特別覺得後者,反而了不起呢?
原因是後者在面對困難時,能克服煩惱習性去突破它。
我們對境要調伏煩惱是辛苦的,因為要克服自己的習性,反而順著自己的習性是較快樂的。例如:下雨天就不想來上課。
(4)如何能克服煩惱習性,讓自己作個了不起的人呢?
首先要在見解上建立---調伏煩惱雖然是辛苦的,但卻是合理的、應該的。
因為在經過調伏煩惱過程的辛苦後,後會得到大好處的,就像德國人對刮鬍子流血是感到快樂的。
所以我們要樂於調伏煩惱,因為能精進勇於調伏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三)浴佛前行:
為什麼 師父要辦浴佛活動?
師父為了讓我們淨除罪障、集聚資糧。
什麼是資糧?什麼是罪障?
好的等流習氣是就是資糧,不好的等流習氣就是罪障,浴佛可以累積好的等流習氣,就是造好的業。
什麼是業?
透過對境思惟會留下影響的力量就是業,好的就是資糧、壞的是罪障。
怎樣參加浴佛可以賺到最大資糧?
造業牽涉到三方面:(1)我的心(2)造業的行為(3)對方,行為和對方都是固定的,決定資糧的多寡大小、正向負向,關鍵在於用怎樣的心去作,是一般的善心、還是想要幫助一切人,像 師父一樣,造的業差異就很大。
本週廣論進度
**11秋076
廣論進度:LRP203L1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 P205LL2 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廣論音檔:[88A] 24:58 ~[89A] 13:52
**12秋081
廣論進度: LRP103 L1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 P104LL4 常白淨行
廣論音檔:[44B] 15:00~ [45B] 10:43
行政事項報告:
1.大型提升營未報名者快報名
搭車者星期三要繳交500元
2.2014企業主管生命成長營統招義工報名
3.教師佛七者繳交450元
4.淨智營者繳交450元
我們的部落格網址如下:
lr1107612081.blogspot.tw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