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2014/05/21 下週廣論進度

2014/05/21 下週廣論進度

下週廣論進度
**11076
廣論進度:P205 LL1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 ~ P208 L4 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廣論音檔:[88A] 24:58 [89A] 13:52  


選擇1 (flash):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選擇2 (html5):
又 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 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 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 種子,故是共因。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 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 以行分。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 太淺。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 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 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入行論云﹕「餘自 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 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聖教 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 之行。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 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 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12081

廣論進度:P104L11由知差別而皈依者~ P106LL1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廣論音檔:[45B] 10:43  ~ [46B] 4:08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由 知差別而皈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皈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業差 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 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 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自誓受而皈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皈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皈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不言餘而皈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皈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皈。
此 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皈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於餘外道教, 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 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 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 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初 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皈依佛即是皈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 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皈依法,於教證法應當 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皈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皈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