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頂禮諸佛菩薩祈求加持~
昨日課中討論的一個問題,在修慈心的部份:為什麼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就都找不到了?
1.我覺得昨日同學所說修隨喜心的概念很好。想再舉個小例子,比如說,在兄弟姐妹間,父母有時難免會偏愛某個子女(ex :弟弟)。但因為自己也希望弟弟好,但自己能夠做到關愛的程度跟照顧的程度絕對不及父母對弟弟的關愛。所以,隨喜父母那麼的全心全意的關愛弟弟,而自己不用再花那麼多的心力照顧弟弟,弟弟就可以被照顧的那麼好。這時就不會有怨父母偏心的念頭,也不會有忌妒弟弟備受關愛的念頭了,因為只希望父母因為對弟弟付出關愛而快樂,只希望弟弟受到妥善的照顧而快樂。
2.而昨日也談到排隊跟停車的比喻,我再繼續試著用受寵的弟弟做比喻看看。假設父母對弟弟關愛過頭了,太過於寵愛弟弟,覺得弟弟也因此會增長他的不好習性時。因為看到將來雙方會產生的苦果,不希望他們都受苦,所以產生勸戒雙方的舉動。(因為慈心的升起希望給他們快樂-希望他們不要將來受苦/因為悲心的升起想幫助他們拔苦-而有勸戒他們的舉動)
3.相同看到的排隊插隊的人跟搶自己停車位的人,可以先理解的是,他們這麼做無非也是想離苦得樂。(若承許這一點,眾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離苦得樂。當下他們插隊或搶車位成功了他們當下是快樂的。)
慈心的升起是希望讓他們快樂,也知道他們那麼做是為了得到快樂罷了, 心情便不容易升起嗔心。
但是,我們也觀察出這麼做,並不是得到快樂正確的方法,養成的是不好的習慣,對其他守秩序的人不公平,日後若因此跟人起衝突,那對他們來說,是苦的。
於是升起悲心,希望他們將來不要受苦,而給予勸說。(此時的勸說與起嗔心時的勸說就不太一樣了,起嗔心的勸說會是自己也希望得到快樂,因為他侵犯了我的權益,自己不快樂了,所以想要據理力爭,得到快樂)
4.所以先升起慈心,再升起悲心的這個道理的次第,讓我覺得很奧妙~
有點像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用正確的方式幫忙他人瞭解真正的離苦得樂的方法,真的去利益到他人。但前提是要視每一個人都是無始以來的如母有情(修平等捨),更要有正確的知見,而不是自己覺得是正確的知見(多聽聞、多學習)。
5.為了利益身邊的家人、朋友,希望他們得到最究竟的快樂(慈心)。但是自己的也還在學習中,無法給他最完整的學習。所以只能將他們引領進廣論班的學習,讓佛菩薩跟師父上師來幫助他們,給他們正確的知見,得到真正離苦得樂的正確方法才是(悲心)。
以上是昨日課堂上所能理解的慈心與悲心的概念,但僅止於理解的層次,我想真正對境時,要做的到也做的好,是很難的。也不知到概念是否正確,目前只能先在心裡種因了。
金燕 合十
隨喜金燕師姐。時時都努力的將所學到的法在生活中做觀察。這樣的用心,讓人見到 師父鼓勵我們的不馬虎、不隨便的精進的學習狀態。
回覆刪除士能 合十
隨喜士能師兄~
刪除面對大部分的事,其實自己是怯懦的。
但是,面對廣論的學習,期許自己能夠勇悍。也感受到身邊有那麼多在背後默默為同學的學習努力的同行善友們,自己還有什麼理由怯懦呀~
在此,也想對您說,您的歸隊,在我心中有ㄧ大票人馬歡呼著!
金燕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