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二:(一)七種因果教授,(二)寂天教授。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分二:(一)於其次第漸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壬一、於其次第漸發定解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本週進度)。
一、課文大意:
1、
從知母乃至慈心成其因之理:
由於了解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的母親,所以感念他的恩,而想要報他的恩;自然對一切有情會生起歡喜、愛惜的心(悅意慈),然後才會進一步產生,不忍一切有情痛苦的大悲心。所以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是修大悲心的因。
2、
增上意樂及發心成其果之理:
想要給有情樂、拔有情苦的大悲心,聲聞緣覺亦有,進一步要生起親自去給有情樂、拔有情苦的增上意樂。在承擔的過程當中,發覺自己並沒有能力圓滿利益有情,必須要有佛陀的一切遍智,所以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個菩提心。所以增上意樂跟菩提心這是大悲心的果。
二、聽帶討論:
1:你有沒有找人來上廣論的經驗? 當初的動機?
有,因為看到自己的改變,覺得學廣論很好,會介紹家人同事,希望他們離苦.
A:師父說:我們開始修的時候,不是一下說,馬上緣著有情去想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對象看成功是可愛的。而這個可愛的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從這樣地辨別以後,我們了解,既然你要引發這種心情的話,那最親密的人。而最親 密的人當中,最究竟的是什麼?是母親,是母親。所以,第一個要曉知母。而母,而講知母,這個詳細,這個「知」字在下頭。然後曉得了這個母親的話,那麼進一步你想:母親對我們有什麼恩?你想到了這個恩哪,那時候由不得你就不報,「報恩三」。因為你要報恩的話,所以下面那個與他的樂、拔他的苦都生起來啦!所以這個東西是這根本因。所以這三樣東西,主要的目的為什麼呢?是「引發悅意可愛」,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何等地清楚,何等地清楚!
會讓我們生起悲心想幫助的對象,通常取決於他跟自己的關係,因為對他有好感(可愛相),很容易生起想幫助他的力量。所以要生起大悲心,一定要對對方先生起悅意相,所以前面的次第是知母、念恩、報恩。
2:大悲心和增上意樂及菩提心有什麼關係?
師父說:因為我們發了說,要自己親自至誠跳下這個三界的不淨坑,把他一切痛苦解決,把一切快樂圓滿給他。雖然我發了這個心,但是我現在幫一個人的忙,都不行欸,連我自己都不行欸!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脫,雖然你自己可以解脫─證羅漢。證了羅漢以後,或者是聲聞、或者緣覺,這兩樣東西,雖然還可以多多少少幫助 別人,但是要想幫一切人解決問題,而且使得一切人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的話,這個不行,這個不行!那麼誰能夠做到呢?誰能夠沒有一點無餘,所有無邊有情都救,而且達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圓滿,誰有這個力量呢?只有佛!
所謂增上意樂,是有了大悲心之後,還要進一步生起--我要親自去把一切痛苦解決、一切快樂圓滿給他的心。
有了增上意樂發心--我來做之後,進一步發現自己的能力卻不足,別人是不會聽我們的話。只有像師父一樣的功德才能真實幫助到對方,所以內心會生起我要好好學習廣論,我一定要跟師父一樣的心—即菩提心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