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下週2014/11/12廣論進度 **12秋081



廣論進度:P150L4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  ~  P151 L7淨修心訖

廣論音檔:[65B] 22:57 ~ [67A] 24:03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比丘等圓滿學處。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事(編者按:藏文版原文為「近住」,暫保留,待考)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比丘等。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然比丘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住(編者按:藏文版原文為「近事」,暫保留,待考)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比丘何為。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終 ▓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20141022課程總結12秋081



廣論進度:

【科判】: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壬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癸一、總示。

癸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1. 課文大意:了解了業果的道理,雖然努力想要不再造惡業但長期積累的放逸與煩惱太強了,不小心還是會犯,怎麼辦呢?如果能夠照這四個辦法去做的話,就連「已作增長」這種一定感果的業,都能夠遮止淨除掉。

  1. 破壞現行:以《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儀軌來修「追悔」的心,破壞掉我們惡的現行,懺除一切罪障。
  2. 對治現行:學六種方式,對治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性。
    1.依止甚深經 2.勝解空性 3.依念誦 4.依形像 5.依供養 6.依名號
  3. 遮止罪惡:發願遮止罪惡,防治以後策勵自己不要再犯。
  4. 依止力:修皈依及菩提心。將依靠煩惱的心,修成為依靠三寶,從輪迴中脫苦,進而看到別人也在輪迴中受苦,也想解救別人而生起圓滿皈依的菩提心。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上師教誡 10/24 2014



上師法語:
在這世界上,
有一種人,
最不會嚐到苦悶和孤獨的感覺,
就是已經開始學習關心他人 ..

師父法語 10/24 2014



師父說:
學佛除了要自己受用外,還要回饋社會。
我們是凡夫,自然有煩惱,
但學佛後,不要像世間人只想壓倒別人,
而要學習容忍、淨化身心,這正是一種精神提升。
最好的無言之教─是身教。
成功要靠環境,環境要靠一群同心同願的人一起來推動。
當我們有了理念並去實踐時,
雖非立即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們已經慢慢轉變了!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下週2014/10/29廣論進度 **12秋081

下週2014/10/29廣論進度 **12秋081

廣論進度:P146 L5惡淨之理者 ~ P147L L5精勸修習不善還出
廣論音檔:[63B] 28:12 ~ [64B] 25:59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惡淨之理者。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因,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八千頌大疏》中云:「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勸修習不善還出。


上師教誡 10/23 2014



上師法語:
   要學好的秘訣是什麼?
   鐵下心來,你就能學成。
   如果不發狠心,
   哪怕是地上一顆小石頭,
   都會成為你不學經論的一個因,
   特別特別多的順緣看不到,
   全部看到的是逆緣。

師父法語 10/23 2014



師父說:
儒家基本思想--仁,主要的就是推己及人,
我不要的「壞」事情不可以推給別人;
我希求的「好」事情,希望能澤及別人。
不管學佛法,或者學儒家聖人的心法,
都是這樣--我現在做這件事情,
不是做給人家看,是做給我自己看。
所以四書上說「戒慎恐懼」,
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慎恐懼」,
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