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下週2014/09/02進度 **14秋 : 無限生命


@別忘了Homework
~~請觀察黃背心為什麼願意花這麼時間做些事?
    比如說,剪一片五分鐘的影片,可能要花上將近十小時的下班後的時間。
最後,一直都要的,就是,將您的觀察,您的建議,您的心情,<<我們心靈的家〜新竹企業廣論班>>的留言版..
留下一句話,留下一段話,跟這一群一起前行的人分享這點點滴滴. 

20140827課程總結11秋076





廣論進度:

【科判】: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二()七種因果教授()寂天教授。

辛二、寂天教授分三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壬三、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分二()除其障礙()正明修法。

 

一、課文大意:

    正修時要將我愛執視如怨敵,依止愛他執的正念及正知,將身財及所有善根等受用,布施給有情這樣利益他人的心。

()既施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起邪行:已施給別人的東西,不可再有任何藉口理由,為了自身的利益去受用。

()過去愛著自己,現在要發心愛執他人:能有這樣的發心,原因在於看見愛執他人對我們有大恩,看見他對我們有的好處,這樣作如同是肥沃的良田可以長出美妙的果食。

()聲聞乘未能施行廣利一切有情,相較於大乘來講所得果報下劣。

()這個修行的次第則要從最基礎的一步一步上來。

1.修習自他換是為了利他,但是我們的習性及為了眼前的一點小樂會棄捨利他的心,得到相似利益,將來卻會感得無邊大苦。

2.了解利他可以得到一切的好處,譬如要有財富就要布施,要身體健康就不要傷害眾生,要相貌美麗就要修忍辱‧‧‧等等,多去去想、多去思惟轉變過去的習性。

 

二、聽帶討論:

1、你覺得學習佛法同行重不重要?為什麼要靠同行、靠環境?

A師父說:【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份,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是單指這個行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個教法,大家聽得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己經感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歡喜是歡喜,極大部份的人都有一種感覺,聽的時候是好!唉呀,做起來,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更是難得很!反過來呢?往往我們看見了行相,看見了這個,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他轉,那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早晚課,唉!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人家走路行相,覺得他這個行相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馬上起步,原因何在?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都是外門轉,六根所對,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一定要你深入的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儘管儘管你懂得了道理以後,如果你沒有能夠深入思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他本身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輕輕的一動一轉,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單單告訴你的是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境,所以這個叫同行,同修,共同的團體。因此真正修行最佳的地方,僧團,這僧團首要的,見,見解,要共同,同修,那個時候,你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一舉一動,都在幫助你增長,那時候就如虎添翼,這我們要瞭解,不是說,我聽懂了裡面道理了,那就可以啦,沒有用

1.我們容易隨著外面的環境轉,自己的思惟又不夠,所以必須靠好的環境、靠同行,靠旁邊的同學將法的內涵講給你聽、演給你看,讓我們初機修學者較能了解體會,特別在一些活動的前行或作義工結行時,有同學作心得分享更是可貴,讓我們去體會到  師父講的法的內涵。

2.譬如要學好英文就要到國外,原因是透過五根學習能最快,學習佛法也是這樣。

師父法語 08/31 2014



師父說:
儒家的正因和佛法暗暗吻合,
因為它看內心,不在表面上的五欲之樂,
故孔老夫子曾說:富貴於我如浮雲。
孟子更說:如彼其卑也。
正確的因果關係如看不清楚,
只求眼前的果,將來是個大損害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師父法語 08/30 2014



師父說:
我們要努力去學,
以克制自己的私慾,
然後推己及人,
還要深廣無涯的去學,
那種情況之下,
心裡真的是為別人著想,
當我們懂得了佛法,
才真正了解成佛的心叫菩提心---就是為別人著想。
如果起心動念都能代人著想,
處處地方都能夠考慮別人,
自然別人就很喜歡你,對你好。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師父法語 08/29 2014



師父說:
儒家講仁,
仁字旁兩橫,表示人生在世間,不是一個人,
是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的。
現在社會最大的毛病,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
實際上真正為自己好,還必須要顧及別人,
肯代人著想,把別人看成我自己一樣,
這正是儒家忠的精神--忠是把心放在中間,
也就是佛法裡自他換的心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下週2014/0903/廣論進度 **11秋076


下週2014/09/03廣論進度 **11076

廣論進度:P230 LL1此心發起之量~ P235 LL2願心諸應                        學處

廣論音檔:[99A] 20:34 ~[ 100A] 15:59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注,菩提心量即「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詳閱卷八「悲心生量」者。

第四儀軌正受者。如大覺{口窩}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此中分三,一 未得令得,二 已得守護不壞,三 設壞還出之方便。初中分三,一 所受之境,二 能受之依,三 如何受之軌則。  今初

覺{口窩}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明說,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為作儀軌。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如何受之儀軌分三,一 加行儀軌,二 正行儀軌,三 完結儀軌。初加行軌分三,一 受勝歸依,二 積集資糧,三 淨修意樂。初中分三,一 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 勸請歸依,三 說歸依學處。  今初

遠離罪惡眾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諸先覺等,又於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諂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於覺{口窩}前請發心時,覺{口窩}教曰﹕「供養太惡不生。」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於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大覺{口窩}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次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具此總意樂,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威儀如前而受歸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口窩}所造儀軌。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口窩}所造發心軌云﹕「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師父法語 08/28 2014



師父說:
資糧的累積就像在跑道上滑行,很辛苦。
資糧夠了,一瞬間就一飛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