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課程內容與總結 – 12秋081
【科判】
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一、知功德
二、知差別(本周進度)
三、自誓受
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一、攝分中出。
【一、 課文大意】
「為什麼要皈依?」
(a)、知差別:從了解佛法僧三寶之間的差異而皈依。分成六個部分:相差別、業差別、信解差別、修行差別、隨念差別、生福差別。
前二項是了解三寶體性及善轉教業功用;後四項是弟子方面各別要產生皈依三寶的信心。
(b)、自誓受:自己誓願以佛為修行導師,以涅槃為修行要道,以僧伽為修行助伴。
(c)、不言有餘而正皈依:˙內外道導師及教法有很大差別,當我們正確了解所皈依的對象是如法的,深信只有三寶才是真正究竟皈依處,就不會再皈依和佛陀相違的外道了。
「皈依了以後應該怎麼學呢?」,[攝分]的:第一教授說:
第一種四聚: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第二種四聚:諸根不掉、受學學處、悲愍有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二、 聽帶與討論:
(1)、還記得皈依二因嗎?沒有苦受在逼、沒有想要尋求三寶救護的心,
就不會有推動我們想要皈依。其後,皈依的力量怎麼來?從思惟三寶的功德而來,以下兩個影片,作為思惟產生力量的例子。
(2)、影片欣賞:
一、女兒在出嫁前想再吃一次爸爸做的炒飯,並回憶自己從小吃爸爸做的炒飯,並不覺得好吃,漸漸長大乾脆在外面吃飽再回家。在出嫁前再次思惟父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並真心的感恩父親的愛。所以想要再一次吃到爸爸做的炒飯。
二、從出生就被養父領養的孤兒與養父相依為命,唸大學時接到養父病危通知,不顧學校課業立刻辦休學回家照顧養父。因為在他心中養父就是他的天,沒有了養父就等於沒有了天沒有了依靠。
兩位主角這種對父親的思念,就是一種皈依的內涵,但其皈依程度有差別,也藉以讓我們反思目前對三寶的皈依程度。
(3)、 宗大師指導我們,皈依以後聽聞修學次第為何?
既然皈依了,皈依後的學習,第一種是從善知識聽聞正法,聽懂了道理以後,照著這個道理如理作意,提起我們的腦筋來,去思惟觀察。你能夠這樣照著這樣的話,能淨我們煩惱。現在我們有幸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確無誤的,就應該照著它去做。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靜息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去做。這個時候靜息多少,你就淨除多少雜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長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財,得到多少法喜,這個才是修行。
(4)、如何由知差別來憶念三寳功德?
相差別及業差別是了解三寶體性及善轉教業功用,對三寶產生信解,並如法修行。
比如說,我們初學拜佛,禮敬佛相,面對無時不刻饒益我們的佛功德,我們觀察到自己不常親近、啟白祂,也不常供養祂,遇到困難也沒有升起想要尋求祂的幫助,這時候就是資糧不夠、所以生不起佛恩的感受。就回頭到隨念三寶及生福別差別的修行,可請【隨念三寶經】來練習憶念三寶功德。在家中父母親是我們最大的福田,也是皈依最容易的練習,承事要趁早去做念恩報恩。在三寶地,佛法僧是最大的福田。要得到最好的福報收穫,就要在最肥沃的田地去撒善的種子,有了福報,學佛順緣會更具足,以前聽不懂的、漸漸會聽懂。
所以下手處就是孝敬父母,請【隨念三寶經】恭誦,以及恭敬供養三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