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081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廣論進度:P116LL3設作是念~ P118L7求發定解
廣論音檔: [50A ] 17:23 ~ [51A] 09:06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皈處,是為三寶。若皈三寶不違學處,然其皈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皈依大師,僧是皈依正行的助伴,故正皈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一、思總業果,二、思別業果,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今初。
初中有四。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