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2014/05/28 下週廣論進度

2014/05/28 下週廣論進度

2014/05/28 下週廣論進度

下週廣論進度
**11076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廣論進度:P208 L5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P210L1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廣論音檔:[90A] 25:44 [91A] 19:31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 修菩提心次第,三 發起之量,四 儀軌受法。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 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 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痴,無慚無愧嫉姤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 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第二謂從說法 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 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又此發心,由於菩 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 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 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 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 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 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12081

廣論進度:P107L1第二教授中出分二~ P109L3當得如是果
廣論音檔:[46B] 4:09  ~ [47B] 11:26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如涅槃經云:「若皈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皈依,諸餘天神等。皈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皈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皈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皈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