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14/06/11 課程內容與總結 – 12秋081



廣論進度:
【科判】: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癸一、攝分中出,癸二、教授中出。
癸二教授中出分二:()別學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共學(本週進度)

一、課文大意:
(子二)共學分六:
(1)應該隨時去憶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
(2)要隨時憶念三寶的大恩,認真恆勤地去供養。
(a)在事相上有十種供養的方式:
1)供養身:佛陀親自在這裡,我們去供養佛。
2)供養塔:佛陀涅槃後,供養放置祂遺下來靈骨或像的塔寺。
3)現前供養:佛陀或者寺院就在眼前,我們親自去供養。
4)不現前供養:既沒親身遇見佛陀,也不在佛塔,但我們可以觀想供養一切佛、佛塔。
5)自作供養:指親手去供養。
6)教他供養:自己可以供養,但看見別人沒有福報,也不知怎麼供養,出於悲心就讓他供養。
7)財敬供養:以種種各式各樣的外財,以恭敬的心去供養。
8)廣大供養:依照前面所述說的七種供養,恆常以恭敬心去供養。並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9)非染汙供養:包括內心清淨及供養物清淨去作供養。
10)正行供養:就是依教奉行。
(b)在內心當中有六種意樂的安立方法:
1)三寶是無上的大功德田。
2)三寶有無上的大恩德。
3)三寶是我們所能緣到一切事物當中最尊貴的。
4)三寶要等很長的時間才出現世間,出現後又很快消失,所以很難遇到。
5)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最多只出現一尊佛,所以非常難遇。(有了佛寶才有法寶,然後僧寶。)
6)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都從三寶而來。

二、聽帶討論:
1作家陳之藩有一篇散文"謝天",提到他小時候只看得懂應該要感恩為家庭付出的祖父母,但想不通祖父母都不居功,反而要去謝謝老天爺?以吃飯為例子,我們為什麼要感謝老天爺?
A:同學分享:因為米是農夫種的,是商人包裝運送的,是父母買來、煮的,這些人的付出,我才能吃到飯,概括來說,就是謝謝老天爺。

2:初機學佛的人,對三寶供養的概念,一般人沒有辦法接受,應該怎麼辦?
A我們比較能夠體會的是對父母要奉養的概念,因為看懂父母恩德了,就會去好好奉養他們。所以,對三寶生不起供養的想法,就是因為沒有看到三寶的功德,沒有看到三寶對我們的恩,更談不到去報恩、供養三寶。

剛剛學佛的人,對三寶功德的淨信心還修不夠,無法深刻感受到佛的功德,內心沒有感覺、生不起供養的心。問題關鍵是不知觀功念恩,觀功生信心,念恩生敬,進而念佛恩德。

   師父說:經常思念三寶對我們的無比的恩德,無比的恩德。為什麼對我們有種種恩呢?因為他有功德,我們供養他,結果好處是我們的;你跟他學,結果好處是我們的。實際上,他三寶一直在教化我們,所有的世、出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你只要念到他的恩哪,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就生起來了,很多地方都好。

3:明明我有供養三寶,為什麼覺得好像得不到甚麼大功德啊?
A師父說:自作供養,不單單是你的身口在做,還要你的心,自己不自懈怠。懈怠就是你心裡邊沒有這個精進相應的,沒有如理如法地推著自己去做的話,這個叫懈怠。別人逼著你去做,你的心裡面委委屈屈地做,這個是懈怠。雖然你自己做了,功德是有的,這好可惜!我們都是這樣,時間也是白白浪費了,精力也是白白浪費了,然後呢得到的功德卻是很少,乃至於往往還得到很多的罪過咧!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原來是我們內心對於供養的內涵,還沒有到相應的程度,比如大家一起在班上供花,每個人所得到的功德都不一樣,差別就在這裡。那要怎麼辦呢?

師父說:所以轉變關鍵是正知見,只要內心能夠轉變,就會有絕不一樣的果報。我們聽聞了佛法,如理思惟觀察,照著去做。不管做什麼自然而然那個心裡面跟法相應的那個法喜生起來了,乃至於將來的異熟果報,那是不得了的。

所以今天之後,大家一次次練習供花,讓自己對三寶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心,感念到三寶真實對我的恩,如理如法來供養,漸漸去體會到師父所說的法喜充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