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081
廣論進度:P114L7教授所出勝利分八~ P116LL4是極扼要
廣論音檔: [49B] 00:00 ~ [50A] 17:22
廣論音檔: [49B] 00:00 ~ [50A] 17:22
選擇1 (flash):
選擇2 (html5):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窩(口+窩)與寂靜論師,以有皈依而為判別,謂得皈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皈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皈依七十論亦云:「近事皈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皈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皈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皈依故,即未生彼,是由皈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歸諸園囿,皈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皈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皈為尊勝。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皈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皈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放任至何事,不捨皈依。作是念己,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皈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皈依,未見根據。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後三種者,出於皈依六支論中。如被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巴,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皈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
各別學處。其餘僅成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皈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皈,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各別學處。其餘僅成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皈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皈,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是故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皈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皈依,勵力不違皈依學處,是極扼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