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一起

標籤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上週課程內容與總結2014/07/30-11秋076





廣論進度:


【科判】: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二()七種因果教授()寂天教授。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分二()於其次第漸發定解()如次正修。

壬二、如次正修分三()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引發生起此心所依,()正發此心。

一、課文大意:

()正發此心分三:

1、修慈:就是把快樂給所有的有情,修慈心生起一點點比之以廣大財物供養佛功德更大,修習次第先親、次中庸、後怨敵。

2、修悲:把有情的痛苦拔掉,修習次第同前,達到如同母親看到愛子痛苦,一心想要幫他除苦一樣,這個是我們初初發心要幫助一切有情要努力修的。

3、修增上意樂:(下週進度)

二、聽帶討論:

1、怎樣思惟佛法內涵能觀察又不會因此關他人過

A父說「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那個地方分三部分來說。第一個呢,修慈。慈是什麼?一種心理狀態,就是你要把快樂給人家,所以一定有一個對象受你快樂的。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什麼?是「不具足安樂有情」,說那些有情他沒有快樂,那是你所緣的。行相呢?那個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呢?【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你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你一心一意只有想:怎麼使他快樂?還有重要的,這個快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就這三樣。第一個,怎麼樣使他快樂?第二個,你心裡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樂;進一步,我要使他快樂!現在講到這地方,我們又停一下。現在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是種種毛病,無非是為什麼啊?你希望快樂,不希望他快樂。現在你有了這個心,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找不到了,對不對?」

        希望別人快樂就是修慈心,因為都想著別人的安樂,自然「我」變小了,而煩惱的根本就是因為有「我」,所以修慈心是調伏煩惱最好的方法,如果對一般人能有母親對孩子的慈心,那就不會觀他的過失,而是一心怎麼使他快樂,自然問題都解決了

2、什麼是修行
A:修行在修兩種東西:修心理的狀態、習性及修見解。


a.修見解:修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見解,用正確見解去看這個世界,增長智慧。譬如:過去我們認知的快樂其實是苦,或是我們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正確的見解告訴我們沒有我。


b.修內心的狀態:譬如對師長沒有感覺,修完之後對師長升起淨信心的心理狀態,對路人沒有感覺,修對路人升起慈心、悲心,圓滿就是菩提心

3、智慧及菩提心都圓滿就是佛。


三、同學心得分享:

至誠頂禮諸佛菩薩祈求加持~
昨日課中討論的一個問題,在修慈心的部份:為什麼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我們所有的問題就都找不到了?

1我覺得昨日同學所說修隨喜心的概念很好。想再舉個小例子,比如說,在兄弟姐妹間,父母有時難免會偏愛某個子女(ex :弟弟)。但因為自己也希望弟弟好,但自己能夠做到關愛的程度跟照顧的程度絕對不及父母對弟弟的關愛。所以,隨喜父母那麼的全心全意的關愛弟弟,而自己不用再花那麼多的心力照顧弟弟,弟弟就可以被照顧的那麼好。這時就不會有怨父母偏心的念頭,也不會有忌妒弟弟備受關愛的念頭了,因為只希望父母因為對弟弟付出關愛而快樂,只希望弟弟受到妥善的照顧而快樂。

2而昨日也談到排隊跟停車的比喻,我再繼續試著用受寵的弟弟做比喻看看。假設父母對弟弟關愛過頭了,太過於寵愛弟弟,覺得弟弟也因此會增長他的不好習性時。因為看到將來雙方會產生的苦果,不希望他們都受苦,所以產生勸戒雙方的舉動。(因為慈心的升起希望給他們快樂-希望他們不要將來受苦/因為悲心的升起想幫助他們拔苦-而有勸戒他們的舉動)

3相同看到的排隊插隊的人跟搶自己停車位的人,可以先理解的是,他們這麼做無非也是想離苦得樂。(若承許這一點,眾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離苦得樂。當下他們插隊或搶車位成功了他們當下是快樂的。)
    慈心的升起是希望讓他們快樂,也知道他們那麼做是為了得到快樂罷了,心情便不容易升起嗔心。

    但是,我們也觀察出這麼做,並不是得到快樂正確的方法,養成的是不好的習慣,對其他守秩序的人不公平,日後若因此跟人起衝突,那對他們來說,是苦的。
    於是升起悲心,希望他們將來不要受苦,而給予勸說。(此時的勸說與起嗔心時的勸說就不太一樣了,起嗔心的勸說會是自己也希望得到快樂,因為他侵犯了我的權益,自己不快樂了,所以想要據理力爭,得到快樂)

4所以先升起慈心,再升起悲心的這個道理的次第,讓我覺得很奧妙~
有點像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用正確的方式幫忙他人瞭解真正的離苦得樂的方法,真的去利益到他人。但前提是要視每一個人都是無始以來的如母有情(修平等捨),更要有正確的知見,而不是自己覺得是正確的知見(多聽聞、多學習)


5為了利益身邊的家人、朋友,希望他們得到最究竟的快樂(慈心)。但是自己的也還在學習中,無法給他最完整的學習。所以只能將他們引領進廣論班的學習,讓佛菩薩跟師父上師來幫助他們,給他們正確的知見,得到真正離苦得樂的正確方法才是(悲心)

以上是昨日課堂上所能理解的慈心與悲心的概念,但僅止於理解的層次,我想真正對境時,要做的到也做的好,是很難的。也不知到概念是否正確,目前只能先在心裡種因了。

金燕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